来源: 科技日报 2021-10-12 08:58:46
2019年5月6日,国家同意郴州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
9月24日,郴州提出了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六区”,在未来五年,建设经济实力更强、创新活力更足、开放程度更深、生态环境更优、民生福祉更好、治理效能更佳、党建质量更高的现代化新郴州,示范区建设,正是这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
示范区获批两年来,郴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示范区建设为牵引,以打造“绿水青山样板区、绿色转型示范区、普惠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作为、形成合力,高位开局,全面起势,“看点”涌现。
以水为“魂”,以山为脉,坚守绿水青山保护生物多样性
做好示范区建设“水文章”,不仅要着力于水,也要放眼于山,山水联动,既有“颜值”,更有质量。
郴州,“林中之城”,境内多山林,其中莽山因其丰富的物种,被誉为“中国南方动植物基因库”。这里除了有林麝和烙铁头蛇,还栖息着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水鹿、短尾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热带、亚热带、温带,少数寒带森林植物,也都在这里聚亲会友,欣荣杂居。
示范区建设两年多来,“生态优先”深入人心,全市共新增人工造林43.2万亩、森林抚育222.41万亩、退化林修复83.0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1%。据调查统计,目前郴州有种子植物176科836属2367种(包括变种和栽培种)。境内野生动物较多、资源丰富,确认陆栖脊椎动物385种,其中两栖类2目18种,爬行类2目27种,鸟类33科217种,哺乳类20科57种,另有鱼类7目17科120种。目前郴州已初步建成8种类型48个自然保护地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达21.1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10.92%,全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85%,湿地保护率达72.09%。
治水先治山,治山先治林。丰富的物种,优渥的自然环境,让这座林中之城拥有着富饶的自然宝库,未来发展的“绿色银行”,在这座“绿色银行”里,存的是绿水青山,取的是“金山银山”。
以绿为基,治矿护水,守护水清天蓝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探明储量630万吨,在64种有色金属矿中,已发现40多种。钨、铋、钼储量居全国前列,锡、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绿水青山与矿山矿区并存是郴州的一大市情,郴州市因矿而兴,但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也曾使部分地区污水横流,绿叶蒙尘。
郴州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转型发展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一场场矿区的“焕颜记”持续上演,全市矿山总数从496个减少到323个,现有国家绿色矿山18座,入选“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临武县三十六湾地处湘江源头,素有“湘南聚宝盆”之称。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金属污染导致当地一些水源无法饮用、农田无法耕作,甚至影响到下游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饮用水安全。
针对三十六湾区域污染状况,郴州市一面做污染的减法,一面做生态的加法。通过“休克疗法”重拳整治,共关闭非法矿点1170个,大力推进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采取“打非治违、砌墙挡石、拦河阻沙、清淤护堤、废水深处、覆土还绿、产业升级”措施,逐步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走出了一条“矿业整治—资源整合—综合治污—绿色发展”的蝶变之路。
如今,三十六湾千疮百孔、废石满山的地貌形态得到彻底改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山涧溪流低诉,林间飞鸟合鸣,风吹树叶如涛,牛铃轻摇似语,在这里组成一支欢快的“绿色交响曲”。
为了保护好东江湖的一湖碧水,资兴市打出了“禁采、禁伐、禁养、禁建”的组合拳,大力实施东江湖网箱退水上岸工程,引导养殖户转型发展。17.42万平方米水产养殖网箱被拆除,岸边114家农家乐全部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沿岸500米范围内的594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退养,流域内乡镇8个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建成运行,建设河湖视频监控点219个,东江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
有舍才有得,郴州在“舍”与“得”的观念嬗变中,书写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笃信。目前,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89.8%增长到95.4%,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从70%增长到92%, 荣获2019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城市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前列。
以水惠民,聚焦主题,增进民生福祉润泽现代化新郴州
水是民生大计。郴州城区没有大江大河,且部分水厂地下水面临枯竭,城市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是典型的水源性缺水城市。
水从哪里来?城区40公里外,水资源储备达81.2亿立方米的东江湖就是答案。2018年11月18日,东江湖饮水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这一天,东江碧水入梦来,期盼了几十年的郴州市民们兴奋地打开自己家水龙头,清凉纯净的东江水触手可及。目前,东江湖饮水工程二期正在加紧施工,今年10月实现通水,届时将惠及近百万人口的桂阳县。同时,全市124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已全部完成,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到86%。
优良的水质,吸引了青岛啤酒、华润三九制药等知名企业慕名而来,落户东江湖畔,“东江鱼”“东江湖蜜桔”等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增收。
“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的东江湖大数据中心,可容纳20万个机架、500万台服务器,利用东江湖常年18℃的冷水进行循环降温,电能利用效率(PUE)在1.05至1.19之间,一年可节约用电2.6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煤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7万吨。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成功入选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园区类)名单,从全国31个省(区、市)的186份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10家园区类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之一。
在做好“用水”文章的同时,郴州大力推进节水措施。为提高节水效率,针对市中心城区管网老化、漏损率高的问题,郴州市编制《产销差率控制三年规划》,改造中心城区18.6公里老旧管网,完成100余个小区的监控总表安装,供水漏损率从24%降至17%,随着提质改造和智慧水务建设,漏损率将进一步降低。据数据显示,2020年郴州市全市用水总量17.95亿立方米,较2018年减少5.23亿立方米,市中心城区居民人均用水已降至106升/人·天,远低于国家标准。
郴州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已发现地下热泉35处,依托当地“热水”资源,一条“温泉+康养+生态+文化旅游”模式的旅游康养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展。汝城县利用天然“热水”资源发展以温泉为主的旅游康养产业;北湖区将龙女温泉建成集观光、度假、商务、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场所。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福祉,让更多的群众体验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美好生活。
创新为翼,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打造“郴州经验”
作为曾经的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郴州市以“实践之答”回应“时代之问”,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提质,一手抓石墨及新材料、电子信息、有色金属、食品医药、矿物宝石、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项目的引进、培育,转型升级蹄疾步稳,路子越走越宽。
在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选矿厂里一派繁忙景象。柿竹园矿矿物资源储量大、品种多,但原矿性质复杂,给选矿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公司通过持续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先后取得了“柿竹园法”“钨氟磷含钙战略矿物资源浮选界面组装技术及应用”等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代表的多项创新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使钨回收率由建厂初期的30%左右提高至目前的70%以上,近三年仅钨产品一项增加销售额1.75亿元,新增利润1.65亿元。
科技创新这架主引擎为郴州产业转型发展插上了翅膀。湖南省共梳理了50个技术需求,实施第一批示范区技术专项,取得一批国内外先进科技技术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项,已有28项科技成果有了产业化效益。其中湖南有色郴州氟化学有限公司研发的全氟聚醚产品为投资公司进一步延伸氟化工产业链,向高端有机氟产品全面进军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郴州旗滨光伏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开发中性硼硅医药玻璃,可实现-72℃至500℃药物无渗透。
示范区建设以来,郴州市坚持把创新贯穿示范区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标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郴州市已进入全国城市创新竞争力百强。同时,借鉴省内外发达地区,结合郴州实际,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积极落实及时兑现创新创业有关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积极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培植创新文化,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从城市到县域,从园区到企业,从工地到车间,一处处“万牛‘犇’腾”的建设场面,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一批批关乎城市未来的项目成果,正奋力谱写郴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情篇章。
当前,郴州正加快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六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力争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绿色发展”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郴州经验、郴州模式。
(撰文:杨曲 谭小华,图文及数据来源:郴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