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2-21 15:25:57
“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与海瑞一道被誉为“海南双璧”的明代理学名臣丘濬,依明太祖朱元璋《劳海南卫指挥敕》作《南溟奇甸赋》,由此“南溟奇甸”成为海南的代称。
坐落在海口市南渡江畔的海南省博物馆,以《南溟奇甸赋》为纲,对海南的地理、文史、风俗、非遗和海洋文明进行展陈,自2008年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600余万人次。
馆内常设展包括“南溟奇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方外封疆——海南历史陈列”“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三大基本陈列,“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陈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两大专题展览,还有“琼工坊——海南传统手工技艺陈列”“琼肴街——海南饮食文化陈列”“琼崖村——海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琼戏台——琼州表演艺术陈列”,多层次、全方位展示海南文化魅力。
方外封疆,文脉远播
走进“方外封疆——海南历史陈列”,半环幕视频及投影展现了远古大陆的变迁和海南岛形成过程。海南岛原是中国大陆向南延伸的一部分,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逐渐与大陆分离。
海南发现了昌江保由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存、三亚落笔洞遗址、石贡贝丘遗址等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为了解海南先民的生活提供了大量资料。
海南出现青铜器较晚,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年代最早的为战国时期。展柜中的战国时期青铜绹纹环形器,出土于昌江县七叉镇大仍村,共9件。器物呈环状,外沿有锯齿,环上布满类似绳索的纹饰。这种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在全国较为少见,有人认为是切割工具,有人认为是祭祀礼器,也有人说是衣服上装饰用的环扣,其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公元前110年,汉王朝正式将海南纳入版图,自此在海南开置郡县、修筑城郭,官商士民迁入海南,带来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前伏波将军路博德征战岭南,在海南首开儋耳、珠崖两郡。后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叛乱,在海南恢复郡县,筑城开渠,造福百姓。岛上人民世代怀念,众多伏波祠至今不废。
汉代“朱庐执刲”银印是海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此印1984年出土于乐东黎族自治县,是西汉晚期中央政权授予朱庐县官员的赐印。印纽呈兽首蛇身,蛇首微微上扬,蛇身布满精美细密的花纹,印面铸有阴文篆体“朱庐执刲”4字。汉元帝时期,珠崖、儋耳两郡先后被废,改称朱庐县。执刲为爵位名,相当于郡守级别。“朱庐执刲”银印是中央政权管辖海南岛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海南古代历史和西汉爵制、印制有着重要意义。
昌江县出土的汉代北流型四蛙云雷纹铜鼓也是馆藏珍品。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祭祀礼器,后伏波将军马援创制马式铜鼓作为军鼓,用以传播信息、发布号令。此鼓硕大厚重,铸造精良,保存完好。鼓面正中铸太阳纹八芒,三弦分七晕,弦纹之间饰云纹。鼓面边缘铸4只立蛙,是少数民族的图腾。鼓身分胸、腰、足三段,饰等距离弦纹,弦纹之间饰云雷纹,鼓身附圆茎耳两对。此鼓的发现对于研究海南青铜文化特别是海南各民族迁徙历史及文化有着较大价值。
唐代海南设琼州都督府,海南自此别称“琼州”。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说,海南岛是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遇到台风,漂流至振州(今三亚一带),在此居住一年半,兴建大云寺弘扬佛法,开启佛教文化在海南传播的先河。
王义方、李德裕、苏轼、黄道婆、丘濬、海瑞……这些历史名人在海南留下了许多精彩故事。明代名臣海瑞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现了海南人优秀的精神品格。海氏族谱木刻版是研究海瑞及其家族的重要资料,原有176块,现存8块,系一级文物。
海南是著名侨乡,数百年来,一代代侨民远涉重洋,艰苦创业,回国后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展厅里以模型场景展示了位于文昌市文昌公园内的“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亭高11米,呈塔式三层八角形,是文昌籍华侨巨商郭巨川、郭镜川于1936年为纪念祖母李太夫人和伯母王夫人养育之恩而建。亭内汇集了30多位早年政界要人、社会名人的题词、题联刻石,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海南珍贵的华侨文物代表作。
耕海牧渔,民俗多彩
海口港、铺前港、潭门港……步入“祖宗之海”展厅,一幅巨大的海南岛地图呈现于眼前,环岛密布港口,粗略一数,就有15个之多。丰富的海洋资源孕育了海南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耕海牧渔、造船晒盐,世代不息。
疍家渔民是一个以舟为家、浮生江海的族群,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沿海一带。相传自唐代起,疍家人陆续从闽粤两地渡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疍家渔民随鱼虾汛期迁徙,在渔排上的木屋中起居饮食,在渔排间的“街道”里船来船往,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海上景观。展厅中复原了疍家渔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示了他们的服饰和出海打鱼的工具。随着时代发展,现今的海南疍家人放弃了漂泊生活,定居在沿海周边以养殖为生。有的疍家渔民卖掉渔船买游艇,吃起了旅游饭。
“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这句话描述了海南洋浦古老的制盐业——早上将制好的卤水放在盐槽中晾晒,下午就能收获白花花的盐去换钱。海南日照充足,海水充沛,出产的盐洁白如雪、味道鲜美,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据《海南地名志》记载,晒盐几乎遍布海南所有沿海市县,自古至今海南有很多以盐命名的村落,如洋浦的盐田村、儋州的盐丁村、海口的盐灶村、万宁的盐墩村等。
海南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千百年来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各民族文化在此汇集、融合、发展,留下了瑰丽多彩的文化遗产。“琼工坊”展现了海南各民族传统工艺、传统美术,如天南椰雕、南海贝雕、琼崖炭画等。“琼肴街”仿照骑楼老街风貌打造了一条“美食街”,汇聚海南特色饮食。“琼崖村”将海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与游艺五大类别的非遗项目聚于一村,作活态展示。“琼戏台”仿古戏院格局搭建了一座戏台,通过活态展演与静态陈列相结合,让观众领略琼剧、临高渔歌、儋州调声等海南传统戏曲艺术。
香中魁首,木中皇后
海南原始森林植被茂密,拥有沉香最适宜生长的土壤。产于海南的沉香,又称“崖香”或“琼脂”,素有“一片万钱,冠绝天下”的美誉。讲解员郑晓影介绍,海南用香采香的传统由来已久。馆藏清代《琼黎风俗图》中的《采香图》描绘了黎人采香的场景:4名男子在山谷中忙碌,有的靠着树干,有的爬到树上砍香。从左侧配文可知,当时的专业采香客被唤作“香仔”,一般数十人共同上山采香,“构巢于山谷间”,长期驻扎,以此为业。
“香中魁首”展厅里营造了一个以古代家具、书画、古琴、品香为主要元素的传统文化空间,取名“沉香别院”,让观众坐下来品香养性。
黄花梨是海南特有的乔木树种,花梨木以温润沉静的秉性和典雅华美的纹饰,成为高档家具的首选木材,与小叶紫檀一起被誉为“木中帝后”。
在“木中皇后”展厅,可以看到不少精美的花梨家具。清代黄花梨神龛罩长460厘米、高60厘米,由25块透雕和浮雕花板组成。花板图案有丹凤朝阳、松鹿同春、喜鹊登梅、柳浪闻莺、博古纹等,雕刻精巧细致,是琼作木雕工艺的经典之作。
海南省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宋玉介绍,自开馆以来,海南省博物馆已举办各类展览400余场,原创展览“大海的方向——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先后获得“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积极推进精品展览“引进来”“走出去”,“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在德国展出,备受观众好评。
围绕馆藏资源、特色展览、重大节日,海南省博物馆举办各类主题社教活动,并开展讲解直播,发布线上文博课程和系列短视频,多渠道传播优秀文化。兔年伊始,海南省博物馆举行“博物馆里过大年”线下活动,邀观众体验雕椰壳、画炭画、制作嵌银丝手工书签等,趣味盎然。
(本文图片均由海南省博物馆提供)
三年抗疫,中国经济展现韧性潜力
中青漫评丨春耕“加速度”绘就丰收最美画卷
“春耕画卷”次第铺展
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设计博物馆
106组战国中山国文物亮相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博物馆游“出圈”: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文字之家”中国文字博物馆:让汉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