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3-04-05 12:17:56
季春时节,大地开阔,
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万物至此,
皆洁齐而清明,故为「清」,
淅淅细雨,山河清秀,
二十四节气之第五节气--清明。
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小知识: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青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踏青也叫探春、寻春等,也称“踏春”。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了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的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其中,墓祭最为普遍。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清明祭祀的时间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常见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插柳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插柳避免疫病了。
清明节落在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也是所有节日中最伤感的。人生终有别离,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天清气明,杨柳泛青,愿你不负时光,珍惜当下,带着所爱之人的嘱托,勇敢而从容地过好每分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