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3-05-18 10:26:52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专题调研情况介绍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陈润儿
按照全国政协安排,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先后赴香港、河南、广西,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开展专题调研,并委托上海、陕西两省市政协开展了协同调研。调研之前听取了有关部委情况介绍,调研期间走访了35家相关基层单位、召开了23场座谈会。根据调研情况提4点建议:
一、坚定文化自信,夯实传播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我们要加强教育引导,筑牢思想根基,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故事,铿锵有力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加强顶层设计,挖掘丰富中华文明的传播内容。从顶层设计入手,把向国内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制定中长期规划,将传播中华文明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融入社会生活、深入受众心灵,更加注重当代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宣传阐释。
三、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效能。深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让传播能力更强大。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打造一批外宣媒体品牌,让传播品牌更响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影响、家国情怀的专门人才队伍,让传播队伍更专业。
四、深化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因地制宜搭建新平台,展现文明特质、共享文明成果、促进文明发展。广辟渠道拓展新路径,发挥友华人士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现身说法”的作用。推动中华文明传播走出“华人圈”、扩大“朋友圈”、形成“世界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明传播新格局。
着力构建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对外话语体系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郭卫民
加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让中国声音在海外“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有助于展示中国形象、掌握话语主动、引领国际舆论。建议:
准确把握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把对外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外话语内容建设的首要任务,介绍好党和政府战胜风险挑战、推进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阐释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治国方略。客观介绍基本国情,生动展示发展成就;完善对外话语表达形式,凝聚国际舆论共识。
扎实有效推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深化系统研究。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理论与实践,准确把握所需对外介绍内容及其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通俗易懂的概念、话语进行对外表达。坚持国际视野。要深入了解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增强话语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注重共情传播。对外介绍时应注意受众的文化背景及认知,研究参照系、对照物,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突出文明互鉴。善于讲好普通人的故事,注重以小见大,激发共情、共鸣。勇于担当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往往涉及一些重大政治议题,要勇于突破传统话语范式,在表达创新上下功夫。调动各方力量。要重视翻译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打造逻辑严谨、表意准确、鲜活生动的对外话语体系。
深化考古成果阐释,强化文物对外展示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 马萧林
百年来的考古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考古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传播力影响力仍较薄弱;考古成果研究阐释能力不足,对中华文明特质的挖掘提炼不够;有影响力的对外展示交流平台、路径和品牌较少。建议:
深化考古成果阐释,提升中国考古影响力。持续开展赴外考古和文明比较研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社会理解接受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吸引更多海外考古学人参与中国考古项目。
搭建世界考古交流平台,拓展对外传播渠道。专项支持考古类图书翻译出版,搭建考古成果数字化平台。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文化品牌,推出多样化对外展示交流产品。依托国家重点博物馆,着力培育高素质的自主策展和外宣团队,推出高质量的文物外展。
构建跨界联动文化传播矩阵,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建立跨部门文化传播联动机制,利用科技赋能,整合线下和线上、实物和虚拟,加强全媒体、数字化传播,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
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
全国政协常委 陈 军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建议:
提炼话语表述,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对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作出现代话语表达,创新传播方式,进一步完善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向世界精准译介、阐释。
提炼文字标识,增强中文传播能力。通过影视产业、电竞产业、电子数码、潮流玩具等商业文化形式,着力呈现视觉审美和文化内涵,让国际受众熟悉更多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中国新时代发展变化的新鲜中文词汇。
提炼人物符号,立体呈现中国形象。在当代,一大批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同时也彰显出富有个性的形象特征,成为中国新生代优秀代表,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多通过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人物形象,着力展现平凡人不平凡的奋进精神,更加鲜活、更加立体地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 都海江
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朝着理想目标前进。建议:
设立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广聚专家学者之智,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持续推进评估体系的各项研究走向深入。
利用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长期实践中构建起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逻辑的研究标准,可以作为构建评估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
组建多元评估主体,由国家层面牵头统揽,制定评估办法、评估标准。评估对象要全面覆盖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社交平台等主体,评估方法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式。定量评估主要依靠大数据监测、统计传播力指数等,对每个项目设立分值进行打分。定性评估要建立专家库,在遵循回避原则的前提下,通过随机抽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现场考察后再综合评议。在评估体系的具体设置上,建议首先根据不同评估对象采取区域化、分众化评估体系,其次以基础概念为切入点进行逐项的分解细化。
发挥香港优势,强化中华文明传播手段
全国人大代表 霍启刚
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建议:
进一步优化政策,健全大湾区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更好保障香港艺团在内地的合法权益、增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互动、放宽及加快表演道具和服装在海关的检查程序等。
以科技及数字化手段将中华文明融入生活。近年来,虚拟角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亦应考虑善用已有的文化内容及传统故事,发展更多知识产权作品和角色。探讨发展国际化的数字体育平台,传达出我国和平的价值观。
除了政府推动之外,高效的市场参与亦不可或缺。建议政府促成相关企业增强产业协作,在角色创作、宣传、互联网事务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更加密切的合作互补。
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精准性
全国政协委员 王茂虎
我们应加强受众研究,掌握更加明确的目标受众诉求,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精准性。建议:
各外宣媒体加强对用户诉求的分析,进一步把握不同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的受众结构、阅读偏好、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等,为中国故事在海外市场的精准传播奠定重要基础。
推动中国故事与目标群体精准对接。深化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拉近中国故事与当地主流媒体受众心理距离;主动加强与当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士与团体交流互动,推动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凝聚好新一代华侨华人华裔力量,探索凝聚侨心侨智侨力精准共情传播路径。
发挥智库献策作用,助力中国故事精准触达受众需求。应加强智库的智力优势和桥梁作用,加强对受众诉求和传播效果的动态研究、风险预警、舆情分析,将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为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指导。
发挥民间外交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 张颐武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更需要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建议:
有效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促进民心相通。要深化中外民间交流,在人才、教育、科技等国际合作中广交朋友,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奔赴,不断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个人,通过国际会议论坛和双多边合作平台、海外经贸交流和旅游交往,更加直接、形象地讲好中国国情和民生故事。
塑造中资企业在海外国家的良好形象,促进利益分享。中资企业良好形象,特别是企业员工展示的风采,在当地民众心目中有直接的感染力,是扩大朋友圈、展示中华文明、提升亲和力的重要方面。要鼓励中资企业展示优质企业文化,派驻海外的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层要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及习俗,努力与当地民众建立亲近和互信关系。
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促进意识共鸣。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全球视野、掌握传播规律和专业技能的国际传播人才。精准划分受众,采用贴近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群体的叙事方式,精准传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全球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话语亲和力、舆论引导力,让受众听明白、听进去、有共鸣,从而增进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对我国制度的认可。
以侨为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 刘以勤
海外侨胞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宝贵资源,是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力量。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涉侨国际传播体系。建议设立涉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跨部门协调机制,比如设立相关工作机构,整合发挥宣传、统战、外交、教育、文旅、侨联等的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加强国际传播的调查研究,把握传播规律,突出涉外性、民间性,按照不同地域、国家、群体的文化特征,系统谋划,谋篇布局。依托华侨华人分布广泛、融通中外的特点,形成横向互动、上下联动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通过采用精准传播方式,紧扣时代脉搏,引导海外侨胞多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时效性、亲和力。
强化载体建设,增强涉侨国际传播效能。发挥侨社的凝聚力影响力,通过当地友好人士、网络名人、友好智库等传播中华文化,运用好海外华文媒体的传播资源。
重视侨界青年,培育涉侨国际传播新动力。高度重视侨界青年群体以及华裔新生代的工作,加大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与时俱进把侨校打造成文明传播的桥梁和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
做强文化品牌,创新涉侨国际传播形式。搭建高质量文化传播和交流平台。创新文化交流的形式,支持涉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支持推动成立“侨与桥”国际传播创新示范基地,依托专业媒体和专业机构,建立新型文化传播矩阵,积极借助新科技手段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
积极应对通用人工智能加速进化的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 郭媛媛
面对西方通用人工智能加速进化带来的新挑战,建议:
做好有质有量的数据储备,建设开放、共享的中华文明海量数据库。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进中华文明数据标识、重点集成、分类标注、不可修改设置,以及多语种、多类型案例库搭建。
相关部门统筹做好在互联网平台上分期、分层、分类推进优质文本广泛应用、常态发布、规模化覆盖工作,建立与国外数据库关联机制,拓宽中华文明数据库海外共享面和流动范围;对进行中华文明大数据海外分享、交易、处理的互联网企业或平台给予支持和帮助。
研究建立政府、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主流媒体、智库等在研发自主通用人工智能方面的协同攻关体系,建立中华文明优质数据库供科技企业使用的常规、长效机制。相关部门以政策牵引、制度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揽子计划,推动头部科技企业以中文为语言,中文文本、语料为主要数据来源,开展自研预训练及模型建构深层次合作。
提升互联网国际传播力
全国政协委员 海尼扎提·托呼提
在我国,官方媒体、互联网民营企业两类主体,形成了国内有效的联动传播。近几年,民间传播力量的壮大,成为国际传播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为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力,建议:
继续鼓励互联网企业健康发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健全互联网平台基础性规则制度,完善指南、指引、标准等配套制度,以公开公正透明的规则制度向互联网平台、自媒体从业者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提高全媒体国际传播的IP运营能力。鼓励更多互联网科技型企业投入算法变革,提升构建软实力的能力,对各种传播渠道提前布局,争取在未来取得更大国际话语权。
推动中国电影更好走向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 傅若清
如何发挥电影的表达与传播优势,让国际社会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贡献,是电影工作者要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凝练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散发时代魅力、释放现代活力。生动阐述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示蓬勃向上的中国形象,增进海外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解与认同。
创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以大众化实现全球化表达,寻找中外文化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交汇点,“接地气、有温度”地讲好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以创造性转化实现全球化表达,在创作中立足国际视野,因地制宜处理好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之间的关系,使“中国味”与“国际范”浑然一体,以融通中外的故事表达增强中华文明的感召力。
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力、科技为动力的发展机制,为中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占据有利地位提供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自主研发高新技术格式电影产品出口,深化电影技术应用领域的国际合作,增强文化传播优势,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发挥港澳优势,增强传播效能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吴志良
为了更好发挥香港、澳门在传播效能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港澳同胞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筑牢底线;另一方面要强化港澳的国际传播平台作用,利用港澳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深化世界各国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政策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建议组织专家学者,论证港澳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功能、路径及其话语体系、叙事方式、传播方式的特征,强化其平台作用以及与内地建立合作的模式,并形成整体策略和可操作方案,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增强专业分析、主题设置以及传播效能的针对性、感染力和亲和力。不同主题,不同时点,由不同的机构和人物发声。充分发挥海外驻香港机构和人员的作用,以其亲历亲闻亲见,呈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尽快加强港澳影视业和多媒体的能力建设,提高传播的效能。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在港澳建立传播阵地,协同内地有关部门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
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 吕 涛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在调研和工作实践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一些体会。建议:
用好“两个结合”这一理论武器,既要有大历史观,也要有大文化观,从联通古今的角度传播中华文明,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曾经和当下创造的辉煌。
多用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来阐释中华文明始终秉持的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等精神特质。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注重讲通中国逻辑。故事讲好了,逻辑讲通了,制度讲明了,也就能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讲清楚中华文明为何能够绵延不断、永葆活力。
在海外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 吴敏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媒体海外传播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传播主体多样性亟待加强、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市场化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建议:
增强文化传播多样性。用更多文化符号的串联来勾勒中华文明的轮廓,透过文化载体,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从而进一步阐释中华文化意象背后的文明精髓和智慧。
精选和推广一批优质的文化账号和文化品牌。精选出一批既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兼具传播属性的精品内容,以点带面,形成传播节奏。在政策上加强引导和支持,由专业机构提供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运营方案,提升传播效力。
丰富市场化手段。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传播企业、电商运营企业和文化产品企业,通过短视频营销的方式,全链路推动文化商品的传播,让文化与产品合璧出海。
建设中国品牌,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丁 伟
当今国际局势加速演变,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已成为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议:
进一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前提和路径,走出了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高度认同和积极支持。通过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坛、学术期刊、报纸等途径,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建设对外传播平台品牌。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传播平台,也是增强传播力的有效方式。仅以春节品牌为例,随着全球范围内春节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春节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建议继续整合力量,将春节打造成世界著名节庆品牌。努力建设一批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兼具思想吸引力、形式感染力,逐步为世人熟知喜爱的中国传播品牌,推动我国国际传播效能实现较大提升。
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稳外资,不断增强市场“磁力”
增强人口发展信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希文明交流互鉴暨国际“中文日”活动成功举办
希腊学者:教育合作有利于推动希中文明对话
中国农业科学院 全力增强种业发展新动能